H
热点新闻C
联系我们30年代的苏联要面对很多,一种原因是欧洲局势,另一方面则是国内的工业化进程、权力斗争等诸多问题。在这种复杂情况下,苏联需要一个人站出来解决这些问题。
和斯大林斗得最凶的就是托洛茨基了,由于他和斯大林在社会主义建设上的理念有分歧,斯大林就用一系列手段削弱托洛茨基的影响力。
1924年,托洛茨基出版了一本书《十月的教训》,这本书被看作是对列宁的攻击。
12月,斯大林的另外两位对手: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开始在大会上和斯大林进行斗争。
在如何对待农民的政策上,斯大林倾向于温和立场,强调鼓励农民的必要性。而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强调要对农民实行限制性政策。
这件事后,反倒使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和托洛茨基团结在了一起,他们建立了联合反对派。
1927年11月,联合反对派们在莫斯科和列宁格勒搞,斯大林只是把托、季开除出党。
他的遇刺给斯大林本人及政权带来了巨大的安全忧虑。斯大林可能觉得这次暗杀是党内反对派势力的一次挑战,因此斯大林一定要通过强有力的手段来巩固自己的权力并消除异己。
斯大林正愁没机会收拾这些反对派呢,刚好碰上基洛夫遇刺案,这给斯大林发动大清洗提供了借口。
刺杀基洛夫的人叫尼古拉也夫,案发前,他因行踪可疑,被基洛夫的警卫人员逮捕过,从尼古拉也夫身上发现了上膛的手枪以及基洛夫日常活动路线图。
令人感到疑惑和惊讶的是,审讯人员和莫斯科方面的人沟通后,莫斯科方面内务人员亚哥达指示把尼古拉也夫释放。
但是,在被释放后,尼古拉也夫再一次被逮捕了。同上次一样,上面再次指示释放尼古拉也夫。
这件事后,基洛夫的卫队长被人用铁棍活活打死。但在没有查清此事之前,流传的是卫队长在被传唤的路上出车祸死的。
案发后得到的审讯结果是尼古拉也夫是地下组织的成员,这个组织是由原季诺维也夫反对派成员组成的,他们接受了反对派总部的任务而暗杀了基洛夫。
多年后,再次调查这件事,结果是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是被冤枉的,他们根本就没有指示尼古拉也夫暗杀基洛夫。
此事引起了人们的无限想象:到底是谁下达的命令杀掉基洛夫?斯大林把罪名强行扣在季诺维也夫头上,难道是斯大林自导自演了这一切?又或是说基洛夫被害只是一个偶然事件?
关于这样的一个问题,赫鲁晓夫在回忆录里写到过相关的问题,虽然赫鲁晓夫本人没直接表明,但他却在暗示是斯大林设计了这一切,可是谁都没有可靠的证据来证明这些猜想。
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布哈林、图哈切夫斯基等人。只要是和斯大林对着干的,参加反对派活动的,无论影响力大小,基本都被处决了。
托洛茨基虽然没在大清洗期间被处决,但他在不久的2年后被杀手用斧子“哐、哐”砍死。
托洛茨基完全有机会活下来的,只是他挑错了对手,非要和斯大林斗争到底。被驱逐出国了,还不放弃。
大清洗让苏联上下非常恐慌,这种恐慌感正是斯大林所需要的。这么做能保证政权的高效运转和对社会各个层面的严格控制。
这一时期,大量苏联公民被指控为敌人、间谍和破坏分子,遭到逮捕、审判、流放或枪决。苏联官方在1956年曾公布,在大清洗期间有约68万多人被处以死刑。然而,这一数字并不包括所有形式的迫害和死亡,例如那些在劳改营中死亡或因其他原因被杀害的人。
但在当时的复杂局势下,斯大林又不得不选择果断和强硬。30年代,希特勒上台,这是苏联外部面对的一个巨大隐患,此时的斯大林必须要想办法让苏联内部团结并凝聚在一起,而且还要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工业和经济。
在斯大林的认知里,苏联内部存在资产阶级和旧体制的残余势力,这些势力对社会主义建设构成威胁。并且这些敌对势力的破坏可能会影响到国家经济发展以及工业化进程。
在1941年,苏联间谍佐尔格得到准确的情报,德国人准备在6月22日进攻苏联。同时,英国方面也向苏联透露了德军在苏联边境部署的详细情况。可斯大林压根不相信,他觉得英、法是想挑起苏德战争。
其一,在斯大林心里,英、法这些人是不可信的,是因为之前的“祸水东引”计划。(希特勒心非常大,决定先征服西欧,再东征苏联)
英、法为了转移自身可能遭受的损害,怂恿德国进攻苏联。而且在这个关键时刻,希特勒的副手鲁道夫.赫斯于1941年5月11日飞往苏格兰,这更让斯大林觉得英国不怀好意。
其二,斯大林这样一个时间段非常自信,他觉得西边的英、法,以及东面的苏联会给德国造成东西两线作战的压力。他觉得希特勒不敢轻易进攻苏联。
事实上,斯大林和他的军事顾问们可能低估了德国的军事冒险性,没有预料到希特勒会在对英国作战尚未结束的情况下,就发动对苏联的全面战争。
那苏联人会不会因为清楚的知道了德国要进攻,但却在准备工作上出问题导致自己吃亏了?
1939年德国闪击波兰,这已经是一个很明显的向东扩张的信号,随后在1941年攻打苏联。在此期间苏联人有2年的时间做准备,这让人始终不相信苏联人是因为准备工作不充分。
我说一个线s店(整一个完整的过程基本上全是店内员工干),整个店搬完可能用了2个多星期,算上把门店装修好可能都有一个月了吧。
我们要搬举升机机臂,汽车配件,机油(小桶10L,装在箱子里没拆封的可能有20—40L的重量)
而苏联这些人仅在5个月的时间,把1500多个大型军工厂搬倒大后方。如此恐怖的动员能力,让人难以相信苏联人是因为准备工作没做好,然后被德军突袭。
但现实总是不尽人意的。事实上巴巴罗萨行动只是希特勒和他团队的一场美梦。
日本当时不只是在我国掠夺资源,它侵占、殖民东南亚,这也为它提供了橡胶、石油。而且老美这个坏怂,在战争初期还和小日子做生意,给它提供石油。1.在我们本土以战养战。2.这些殖民地等外部因素让日本有了长期作战的军事生产力。
德国虽然是一个工业强国,但他的一些关键资源依靠进口,再加上他对苏联、美国的宣战,导致其在多条战线上分散了资源和生产力。最关键的是英、美、加、法等盟军对德国供应链、工业的轰炸。综合这些原因,德国难以应付长期作战。
中央军,51个师,计划经过布列斯特、明斯克、斯摩棱斯克,最终拿下莫斯科。
苏联西部军区第四集团军司令临战慌乱,离开了战斗岗位,抛弃了部队,使德军突破防线日被枪决处理。明斯克战役中,苏军被俘人数达50万,西部军区被重创。
同时,德军南方部队拿下基辅地区。基辅包围战中,苏西南军被围歼,被俘65万多人。
苏德战争中,基辅战役虽没莫斯科保卫战和斯大林格勒战役那么大的名气,但他却是影响整个棋局的关键一子。
莫斯科作为苏联重要的交通枢纽以及经济、工业中心之一。一旦德军控制莫斯科,将影响苏联生产和供应,并且控制这条交通线,会使苏联东部物资及军队难以援助西部。
德军的“巴巴罗萨计划”,要点在迅速击败苏联。最初,德军直指莫斯科的“台风行动”原定于7月开始,但由于南方战事(尤其是基辅包围战)吸引了大量德军兵力,导致对莫斯科的进攻推迟至10月初才开始。
德军的延误给了苏联宝贵的时间来加强莫斯科的防御,并且使得德军面临了更加恶劣的天气条件。
德军的机械化部队因天气原因故障频发,士兵们因寒冷而战斗力大减,严重影响了德军的作战能力。
10月至11月,苏联在莫斯科附近发起了多次反攻,虽然付出了巨大代价,但成功地减缓了德军的推进速度。
上面我就谈到过德军应付不了长期作战,而且德军对寒冷的冬季也没有做足准备。但是我们站在德军的角度来看,貌似也没有过大问题。因为希特勒可能会觉得不消除苏联南部军队的威胁,德军对莫斯科的进攻会受到侧翼的攻击。
德军在初期可能有明确的战略重心,但是闪电战取得的快速胜利让德军盲目自信,进一步影响了德军对苏军实力的判断,让德军误认为自身可以同时发动多个包围战,导致自己分散了兵力。
基辅战役使德军损失了大量兵力和装备,这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削弱了德军对莫斯科的攻势,也为后来的莫斯科保卫战奠定了基础。
而莫斯科保卫战的成功使得苏联能够将部分兵力从莫斯科地区转移到南部,特别是斯大林格勒地区,为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提供了必要的军事资源。
德军在莫斯科保卫战中的失败部分是因他们未能及时作出调整战略,这一失误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又出现,德军未能正确评估苏联的抵抗能力和冬季作战的困难。
莫斯科保卫战导致德军无力在苏联战场发动全线进攻,而被迫把兵力集中在战线的南翼,以发动局部攻势。
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年7月持续至1943年2月)。在这场战役中,德军共损失150万人、3500辆坦克、1.2万门大炮、3000架飞机。这场战役的胜利极大地改变了苏德战场的战略态势,为苏联红军后续的反攻奠定了基础。
1944年6月6日,英、美、加等盟军在在法国诺曼底登陆。盟军在法国建立了坚实的立足点,并最终解放了整个法国,开辟了对德国的西线战场,与苏联在东线的作战形成了东西夹击之势。
1945年5月2日,苏联攻克柏林,迫使德国于5月8日无条件投降,希特勒自杀,至此纳粹德国被彻底粉碎。